“电信网络诈骗”一词大家听起来可能不会感到陌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通过手机、互联网等途径或多或少有所耳闻。那么,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呢?。“电信网络诈骗”其实就是利用手机短信、固定电话、互联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犯罪,这类诈骗案件犯罪多为跨国界、跨省市、跨区域作案,侵害群体面广、手段翻新快、作案目标不固定、打击防范难度大、作案示范扩散性强,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据统计,2012年海淀区电信诈骗案件损失额达到3.1亿元,2013年损失额达到2.4亿元,2014年损失额达到2.5亿元,截止2015年10月底,海淀区发生电信诈骗案件已经达到5000余起,被骗金额达3.1亿余元,平均每发生一起电信网络诈骗,财产损失就达5万元。这其中有老年人一生含辛茹苦挣钱攒钱的积蓄存款被骗一空、倾家荡产,也有一些公司企业被骗破产倒闭、无法经营,所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
近年来,为了有效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疯狂发案势头,海淀公安分局作了大量的工作,会同公安部、市公安局开展了多波次的外埠和境外打击,抓获了一大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同时也采取了设置宣传站点发放材料、组织民警入户提示、张贴宣传海报等传统宣传方式,与利用微博、微信、电视、广播等现代新兴媒体方式加大了宣传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四地共282名警力于2015年11月9日统一乘坐中国民航包机分赴印尼、柬埔寨,将252名犯罪嫌疑人押解回国。海淀分局代表北京警方参加了此次跨国押解工作,成功将90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押解回国。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诈骗分子往往会利用中国人爱面子,亲戚朋友向您借款,不好意思去跟他们核实、不好意思不去转账汇款,也会利用官场文化,对领导交办的汇款事宜不好过多过问的心理,加上作案手段、诈骗手法不断翻新,人民群众也是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会被卷入诈骗漩涡和陷阱。在此,我们对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类型、诈骗手法进行了分类归纳,挑选了一些典型案例及防范建议,希望藉此提高大家的防骗意识,让您的钱袋安全无忧。下面我们对高校学生群体高发的13种诈骗骗术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以真实的案例和民警提示增强大家的反骗防骗意识。在此海淀警方特别提示,遇到可疑电话、短信、QQ、微信和网站,要坚决做到:不好奇、不联系、不相信、不汇款。
一、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叫你汇款到“安全账号”的,都是电信诈骗
骗术一、冒称公检法诈骗(如电话欠费、银行消费诈骗)
作案分析:犯罪分子冒充公安、检察、法院、银行、邮局、社保和医保局等政府部门,以语音留言、短信或直接通话的方
式拨打事主手机或座机,谎称事主有未领取的法院传票、包裹、银行账户欠款或购买违禁药品等内容,身份被冒用牵扯刑事案件为由,以民警、法官和检察官身份要求事主将所有存款打人指定“安全账户”、转移个人财产进行保全等手段骗取事主钱财。
典型案例1:2014年11月,李先生接到自称顺丰快递员工的电话,称其在淘宝网上开店收款后没有发货,引发客户投诉。李先生明确否认自己开过网店,对方认为李先生身份可能泄密,需要报警并将电话转接自称是上海市公安局和检察院。此后,一名自称陈警官和一名自称李检察官的人在电话中均声称李先生涉嫌犯罪,需要将其个人所有存款打入一个指定的安全账号作为担保。李先生按照对方指令在ATM机转账,先后被骗37万元。
典型案例2:2015年9月7日,张先生报案称在海淀区东小口出租房收到来自18601695699短信,短信内容为事主在上海购物欠费3000元。张先生按短信上电话打过去后被转接到上海市公安局,对方称事主涉嫌洗钱案已被网上通缉,后又转接到检察官胡老师手机,对方称要查张先生账户,让张先生到银行申请一个高额网银,并按对方提示将网银的交易密码和短信验证码告知对方,后张先生通过网银被诈骗90611元。
防范建议:当前,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有严格的办案程序,法律要求民警办案时必须当面与事主做笔录,一般不得通过电话方式制作笔录;公安机关的通缉令属于内部文件,一般不会通过互联网向事主“提前”通知,公检法机关没有所谓的“安全账号”,凡是要求将存款打入“安全账号”的都是诈骗行为。
二、凡是通知中奖、网络交友和非法交易要你先交钱的,都是电信诈骗
骗术二、中奖兑奖诈骗(如幸运观众、幸运客户)
“我们是中国好声音代办处,恭喜您的手机号被抽中了13万元的二等奖,但您先要交纳保障金2万元、所得税1万元**”
作案分析: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通讯工具或短信等方式假冒知名电视栏目工作人员,谎称被抽选为节目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金,后以需交手续费、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实施连环诈骗,诱骗受害人汇款。
典型案例1:2015年9月25日,朱先生接到一条短信,称朱先生被《中国好声音》栏目组抽选为场外幸运观众,将获得苹果笔记本电脑一台以及9.8万元现金奖励。朱先生按照网址登陆以后,客服人员告知朱先生必须先缴纳6000元保障金。后朱先生给对方账号转了6000元。汇款后,该电话称已经收到了保障金,但还需交纳1.3万元的个人所得税,朱先生再次转账后对方还称需要缴纳转账费,朱先生感觉被骗遂报警。
典型案例2:2015年10月6日,康先生QQ收到一条信息,称其QQ号被“奔跑吧兄弟”抽取为幸运之星,可以获得15万元大奖,并将其在栏目组中奖的截图发送至康先生,并声称如兑奖需要先垫付一定资金。康先生信以为真,便按照对方的要求向指定账户转账5500元,后发现被骗。
防范建议:“天上不会掉馅饼”,遇到中奖消息冷静对待、区分,凡是网上号称领奖先交费的,都是诈骗行为。即便见到奖品,也要验证该奖品价值是否符合相关手续费,以免被以次充好。
骗术三、非法交易诈骗(如私家侦探、非法监听、办假证)
作案分析:犯罪分子通过网络、电话或短信等方式发送虚假股票内幕交易、私家侦探、非法监听、办理假证件或购买考题答案等信息,由于属于非法活动,对方一般要求事主事先预先付款骗取钱财。如事主感觉对方实施诈骗拒绝汇款,犯罪分子就利用事主害怕事情泄露的心理,敲诈事主更多的钱财。
典型案例1:2015年8月初,事主柳某在通过搜索找到一家培训机构想提高学历,一个自称王老师的人通过QQ称可以直接办理毕业证书,不用上课,但需要交1.5万元。8月12日,柳某汇款3000元定金。8月28日,对方在网上给柳某展示了毕业证,并要求汇尾款。转账后,对方又让再汇款5000元保证安全,证书到货后再退还。柳某认为被骗,遂报警。
典型案例2:2015年6月5日,王先生手机接到了一通陌生短信,对方称可以帮助考职称英语,但要先汇款500元。因急需英语职称,感觉费用不算太高,王先生拨打对方电话并就按照对方要求支付了500元,事后对方又称其交纳的只是保证金,如需试题答案还需交纳3000元。就这样,王先生按照对方各种理由,先后汇款五次共6.8万元,后上述手机号码失去联系。
防范建议:任何购买、销售违禁、走私物或非法服务的行为均为违法行为;凡是网上发布上述信息,均为诈骗信息;购买一般商品时应坚持做到货到付款、验货付款或通过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保证个人交易安全;如遇到对方以揭发隐私为由进行敲诈,要第一时间报警,防止陷入对方诈骗陷阱。
骗术四、网络交友诈骗(如网络交友投资、借款)
作案分析:犯罪分子通过交友网站或网络发布征婚信息,与事主取得好感后,以乘飞机见面、开店送花篮、投资、买彩票中奖、赌马、过海关有违禁品需交罚款等理由骗取事主钱财。
典型案例:2015年7月中旬,一名自称姓李的男子通过微信“附近的人”加32岁的单身吴女士,多次聊天后两人互有好感视为知己。2015年9月1日,李某告知吴女士其公司每年有两笔善款60万元,捐给谁都是捐,就想把钱捐给吴女士。9月7日,李某称“这笔善款需要1万元保证金和公证费”;9月8日,李某称“这笔善款被海关扣,需要3万元的保证金”;9月9日,李某称“因为之后的善款也被海关扣了,现在银行行长不敢签,需要给行长1.6万的好处费”,吴女士先后三次汇款4.6万元。9月10日,吴女士发现已联系不上李某。
防范建议:大龄男女切莫心急,交友问题上一定要谨慎,不要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所蒙蔽,连面都没有见到就贸然汇款,不要贪恋对方钱财,爱情不能通过金钱来衡量,切莫贪小便宜吃大亏。
三、凡是自称领导(老板)熟人要求汇款的,都是电信诈骗
骗术五、冒充熟人诈骗(如“猜猜我是谁”、冒充领导)
作案分析:犯罪分子通过网络、短信或电话等方式冒充事主的亲戚朋友、同事老板、多年未见战友或让事主猜测他是谁(其实猜着是谁就是谁)等熟人信息,以遇到急事、还钱、交学费、交房租、国外代购等借口要求事主转账汇款或购物代付等方式骗取事主钱财。
典型案例1:2015年4月,赵先生接到自称是学校李老师的电话,让第二日早上到学校办公室找对方。后赵先生到学校后与李老师联系,对方称现在办公室有其他的领导,需要送点礼,但是不收现金,让赵先生帮助先到银行给领导亲戚转账送礼。赵先生按照对方要求通过网银转账的方式汇给对方指定账户5万元,汇完后对方称赵先生把钱汇错卡,转账没有成功稍后银行会退钱,要求赵先生再往别的银行卡内转5万元。后赵先生又在另外一家银行再次汇款5万元。事后,赵先生当面找到李老师,发现李老师没有借款遂报警。
典型案例2:2015年4月,王先生接到同事刘某的短信,称其有个亲戚因急事需借1万元钱,但刘某怕对方不还就想以王先生的名义借给对方,并说可以先把钱转到王先生的账号里,再由王先生转给对方。王先生信以为真,就将自己的账号发给了对方,对方发了一张汇款1万元的截图,王先生随后就到工行ATM机,通过转账的方式将1万元转给对方。后王先生电话联系刘某,才发现刘某的QQ号被盗了,自己受骗。
防范建议:在接到类似电话、QQ等通讯工具信息或短信时,可以通过电话确认、其他人侧面打听或者当面给现金的方式核实,尽量避免被骗。同时,截图、短信等方式提供的汇款凭证均可以造假,涉及收款和借款必须查看个人银行账户才能确信。如果遇到上述案例中涉及的老师、领导、客户等敏感又不方便核实身份的情况,最好在电话、网络通讯工具中多沟通几句,提一些双方都认识的人或事,尽可能核实对方身份后再汇款。
四、凡是在沟通中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的,都是电信诈骗
骗术六、冒充客服诈骗(如机票改签、交易退款)
作案分析:消费者利用网络进行购物消费后出现问题,自己主动在网络上搜索犯罪分子冒充商家或企业的虚假客服电话;后对方冒充商家或企业,以事主交易不成功需要退费,通过电话或网络通讯工具操纵事主在网银或者ATM机上汇款。同时,不少消费者自认为银行卡内余额不足便放心大胆点击支付,殊不知这种情况也面临被盗刷的风险。
典型案例1:2015年9月6日,张女士在第二外国语大学内使用手机在百度网页上查询携程网改签机票电话(4000656759),一女子接电话后称帮事主转接至财务部,连线后一男子称改签机票需扣20元手续费,并向事主索要银行卡账号,事主第一次提供建设银行卡,并按对方要求进行手机银行操作,被盗刷6万元,第二次事主向其提供中国银行卡并按对方要求进行操作,被盗刷2万元。
典型案例2:2015年9月,小张接到一条短信,称其订购的机票因飞机故障需改签,请与民航客服办理业务。小张便拨打短信上的400电话,对方称必须先有转账操作才能改签,但是转账金额会高于其银行卡内余额,因此不会转账成功。小张就按照对方要求进行转账操作,收到卡内被汇入180元人民币的短信提示。对方辩称转账有错,需要重新转账,后小张按照操作,银行卡被转走1180元,最终被骗了1000元。
防范建议:犯罪分子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做广告,伪造知名企业的客服电话,而不少搜索公司一般都没有对广告公司合法性进行审查。同时,有些犯罪分子还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主动联系退款退费实施诈骗。在此特别提示:无论哪种退款退费,消费者仅需提供银行卡账号,凡是需要通过网银或ATM机进行退款退费的交易,均可认定为诈骗行为。
骗术七、网络办卡诈骗(如网络办信用卡、提升额度)
“我们是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我们可以为您提高信用卡额度,但是需要您提供信用卡号、身份证号和手机短信验证码,还要提供一张储蓄卡做关联才能开通**”
作案分析: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电话、短信或报刊等媒介发布网络办理信用卡、提升信用卡额度等广告,通过电话或者网络等方式要求事主提供个人信用卡号、身份证号和短信验证等信息,并要求关联一张储蓄卡,后犯罪分子利用银行漏洞改变事主手机银行的注册手机号,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诈骗事主钱财。
典型案例1:2015年8月26日,胡先生想在网上申请办理信用卡,在百度上找到一家办信用卡的网站。胡先生在网站留下自己手机后,有一名自称是担保公司员工的男子与胡先生联系,称办理信用卡需要本人身份证、1000元包装费。胡先生付款后收到一张信用卡,对方又称开卡需要手续费1400元。再付款后,一名自称浦发银行发卡中心的人,称胡先生办理的是大额透支卡,需要缴纳7000元的保证金才能使用。汇款后,对方还称需再缴纳1900元年费,就能返还全部保证金。胡先生感觉被骗后报警。
典型案例2:2015年9月初,孙先生办理了一张中国银行白金卡,没几天便接到一个自称中国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4008001600),对方称可以为其将信用额度提升至10万元。孙先生信以为真,在电话中按照对方提示提供了个人信用卡号、身份证号、短信验证码和一张关联的储蓄卡号。没过一会,孙先生手机接到储蓄卡被转走10万元的短信,后经银行核实原来孙先生的注册手机号码被人篡改,储蓄卡被盗刷。
防范建议:审批办理信用卡国家有严格规定,信用额度也与个人工作、职位、信用记录、教育程度和资产状况密切相关,不要轻信他人可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的骗局,网上银行信息代表个人身份授权,不能随便透露给他人,正规银行客服即使需要个人信息也只需提供身份证后几位数核实,查询密码、验证码等更是个人操作网上银行的许可证,不能直接在电话中透露给对方。遇有可疑的,最好及时拨打银行客服电话进行确认。
骗术八、网购虚拟商品诈骗(如网购游戏币、装备)
作案分析:犯罪分子在知名游戏官网或者论坛中发布可以兜售游戏币、游戏装备或游戏账号等信息,以进行网络买卖交易为由,在没有与事主见面的情况下要求事主事先付款或提供虚拟账号,骗取事主的钱财或者游戏账号。
典型案例:2015年5月,张先生在玩一款手机游戏时发现可以购买游戏礼包。后张先生通过QQ联系该游戏在线服务人员,对方以首次在平台购买物品为由要求张先生先充值1000元抵押。付款后,对方又以银行卡输入错误资金被冻结、收取提现业务手续等理由,分别让张先生汇款2000元和10000元,后张先生在总共汇款1.3万元后,发现对方已把自己拉黑。
防范建议:此类受害人大都为喜好游戏的年轻人,犯罪分子经常使用几十元、几百元不等的小额数目诱骗事主购买上钩,之后不断使用各种理由让事主不停的向对方汇钱,虽然事主发现异常,但一般不甘心止损,导致自己损失逐步加大。建议爱好游戏的年轻人尽量通过官方渠道购买,不要贪小失大。
骗术九、网络招工诈骗(如网上刷信誉、网络兼职)
作案分析:犯罪分子通过网络发布虚假招工信息,声称能够在网上兼职也能挣钱,以提前缴纳置装费、文稿保密费和刷信誉购买商品等方式,要求事主转账汇款骗取钱财。
典型案例:2015年10月13日,刘先生在微博上看到一则兼职刷信誉的信息,遂主动通过QQ联系对方客服。后对方把刷信誉流程发给刘先生,并称如果刘先生做兼职,对方就会发任务,做完任务后三分钟就会返本金和佣金。刘先生为防止被骗,用几十元至几百元先后试刷了多笔信誉,均能及时返现,刘先生遂信以为真,通过网银先后支付并刷了20笔信誉,总共花费1.4万元,但只收回了3000元。后对方将刘先生拉黑,微博删除。
防范建议:当前,通过虚假购物为商家提高信誉值的做法是各大电商明令禁止的,在网站进行刷信誉兼职宣传的都是诈骗分子的幌子,且刷信誉交易行为不受任何机构的监管,事主即使在正规网站刷信誉兼职后发现被骗,其合法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骗术十、网络交易诈骗(如冒充银行网站、知名电商)
作案分析:犯罪分子为骗取财物,在知名电商网站或自行开设钓鱼网站以低价售卖商品或服务为由,要求事主在交易网站上填写个人信息和银行账号,造成事主银行卡悄悄被盗刷。
典型案例:2015年10月17日,黄先生登陆一家购物网站购买商品,对方要求事主首次购物需要注册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并让黄先生事先打款1分钱并输入验证码进行激活,几分钟后黄先生收到一条95588给发来的信息,称其消费人民币106000元。黄某给95588客服打电话,称其本人银行卡从未离开自己身边,也未向任何人透露过自己的银行卡卡号、支付密码及验证码等情况,并让银行客服将银行卡冻结并打电话报警,但为时已晚。
防范建议:当前,网络购物消费较为普遍,且一般均开通了网上银行,并登记了注册手机号码。如大家在陌生网站录入个人身份和银行卡信息,并将短信验证码告知对方,很容易造成银行卡被盗刷的情况。在此特别提示:凡是在网上要求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和验证码的均需高度重视,要仔细查看验证码用途。如遇到被盗刷情况,第一时间挂失并报警。
五、凡是陌生网站(链接、二维码)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都是电信诈骗
骗术十一、手机木马病毒诈骗(如短信积分、奖品兑换)
作案分析:犯罪分子通过群发或伪基站发送虚假短信,以10086或信用卡积分兑换、观看相册、通讯录或其他引人注意的借口引诱事主点击短信中的链接,下载木马病毒程序后,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事主银行卡信息和银行发送的验证码,以盗刷的方式骗取事主钱财。
典型案例:2015年10月4日,王先生报案称:其手机接到10086发来的短信称话费积分没有兑换即将过期,提示并附有移动掌上营业厅客户端的链接。事主下载并安装了该移动掌上营业厅软件,输入了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账户密码及手机号,不久王某收到银行短信提示说消费5058元,事主拨打10086客服确认此事,10086客服称其遇到了诈骗。
防范建议:大家在接到陌生号码发送的短信时,最好不要点击里面的链接;如需要点击,最好通过电脑浏览器打开,一般手机木马或病毒的程序在电脑系统中无法运行;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一定要安装防病毒软件,一旦提示手机中病毒或木马,一定第一时间关机,使用其他电话挂失自己的手机号码和银行卡号码,并通知自己通讯录上的人防止其他人连锁被骗。
骗术十二、网购异常诈骗(如交易退款、重新交费)
作案分析:犯罪分子利用事主网络购物留下的联系方式,主动联系事主,谎称事主的交易支付出现问题,包括办理退款、已被冻结支付或需要重新付款等理由,要求事主按照指示在网络或ATM机上操作,要求事主将银行卡信息告知对方或直接转账汇款,骗取事主钱财。
典型案例:2015年4月,冯先生接到自称是唯品会网站工作人员电话,称其购买的产品没有货了需要办理退款,让冯先生登陆链接操作。冯先生按照指示在网站上执行了操作,发现自己银行账户在网上被消费了9999元,对方辩称是网站系统出问题了,让冯先生将收到的验证码告知,钱就会返还。后冯先生就把验证码告诉了对方,又发现银行卡被消费了16900元。
防范建议:遇到有卖家电话称需要退款或重新支付,一定要登陆官方网站,不要点击所谓店家给予的网址;一般正常购物网站的程序都是将购物款原路退回事主购物时使用的银行卡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内,不需要更换退款途径。银行发送的验证码一定要保管妥当,不要轻易外泄,且验证码的使用途径在短信中一般都会注明,仔细阅读短信内容,非内容中所提及的用途不能相信。
骗术十三、假链接诈骗(如网络链接、二维码和网银升级)
作案分析:事主在正规购物网站购物时,与卖家通过网络即时沟通的过程中,卖家以事主要买的商品有优惠促销活动、支付不成功、退款重新交费或网银升级等理由向事主发送虚假链接,事主点击假链接后填入个人和银行信息,导致银行卡或网银被盗刷。
典型案例1:2015年6月7日,周先生在家中登陆淘宝网紫茵梦艺术家纺店选购婚纱,对方称店里没有这件货物,但其他卖家有货,遂向周先生要了QQ号码。随后,一名店家(卖家一)联系事主谈妥了价格,给周先生发来一个二维码,要其按他的指令付款;周先生付款2万元后卖家一称付款方式出错已经办理退款稍后到账,要周先生联系其他卖家二,卖家二又要周先生按照指令汇款,周某感觉被骗。
典型案例2:2014年12月,刘先生报案称:妻子的手机内收到一条95559发来的短信,称已满足兑换2106元现金礼包的条件,需要登陆银行网址进行领取。刘先生便使用手机登陆(wap.95559nba.com)网址,输入妻子的身份证号码、取款密码及手机接到的验证码。不久,妻子手机接到银行无卡取款1万元的提醒,发现已被骗1万元。
防范建议:遇到此类电话、短信和网络等手段推送的网站,首先应观察网址,虚假网址与真实网址都是有细微差别,往往在955**后面有其他英文字母,而真实的银行手机网址都是没有的。此类诈骗,大家要做到不登陆来历不明的链接、不随意扫二维码,不轻易透露个人身份信息及银行卡信息,坚持做到从正规电商或网站购物。
以上就是目前比较典型的电信网络诈骗作案手法,通过跟大家介绍,希望达成三个目的,首先是让大家一定要树立防范意识,对涉及需要动钱的事由,要多一个心眼,做到不轻信,先核实;对拿捏不准的,要及时拨打分局电话010-82519110,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解答;万一不幸上当受骗,只要您报案及时,公安机关会尽快协调有关部门,有可能会实现快速止付拦截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