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单纯善良、容易受骗上当的特点,6月9日、10日中午,学院保卫处连续两天在北校区怡馨苑广场组织开展了严防校内诈骗、警惕误入传销组织的宣传活动。在校学生500余人参加了活动,保卫处处长苏文博现场主持活动,并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语重心长的说教,在讲解中,苏处长结合在高校发生的件件案例,指出了传销组织的危害以及严防校内诈骗的方式,是广大学生进一步认清诈骗和传销的真面目,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身抵制能力。
下面我们从校内诈骗和警惕传销两个方面作以说明,以便广大学生增强对事物的分辨能力,筑起坚实的心理安全防线。再次提醒广大学生,认清传销本质,增强防范能力,谨防落入不法分子的骗局。
一、校内诈骗的主要手段
1、假冒身份,流窜作案--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假名片、假身份证与人进行交往,有的还利用捡到的身份证等在银行设立帐号提取骗款。骗子为了既能骗得财物又不暴露马脚,通常采用游击方式流窜作案,财物到手后既逃离。还有人以骗到的钱财、名片、身份证、信誉等为资本,再去诈骗他人、重复作案。
2、投其所好,引诱上钓--一些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被害人急于就业和出国等心理,投其所好、应其所急施展诡计而骗取财物。
3、真实身份,虚假合同--利用假合同或无效合同诈骗的案件,近几年有所增加。一些骗子利用高校学生经验少、法律意识差、急于赚钱补贴生活的心理,常以公司名义、真实的身份让学生为其推销产品,事后却不兑现诺言和酬金而使学生上当受骗。对于类似的案件,由于事先没有完备的合同手续,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往往时间拖得很长,花费了许多精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4、借贷为名,骗钱为实--有的骗子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以高利集资为诱饵,使部分教师和学生上当受骗。个别学生常以"急于用钱"为借口向其他同学借钱,然后却挥霍一空,要债的追紧了就再向其他同学借款补洞,拖到毕业一走了之。
5、以次充好,恶意行骗--一些骗子利用教师、学生"识货"经验少又苛求物美价廉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产品而使师生上当受骗。更有一些到办公室、学生宿舍推销产品的人,一旦发现室内无人,就会顺手牵羊、溜之大吉。
6、招聘为名,设置骗局--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分担培养费的比重逐步加大。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勤工俭学已成为大学生谋生求学的重要手段。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机会,用招聘的名义对学生设置骗局,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
7、骗取信任,寻机作案--诈骗分子常利用一切机会与大学生拉关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表现得十分感慨以朋友相称,骗取信任后常寻机作案。
二、警惕传销的五种洗脑方式
一是充满热情的接待:先给朋友打电话,利用朋友的信任和年轻人希望生活得更有激情的心理特征,以干事业为诱饵,将朋友骗至目的地。到达目的地后,热情接待朋友,召开PARTY,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营造欢乐氛围,并安排在当地游览。其实,这不过是给新骗进来的人制造的假象而已,接待者其实只是这个传销组织中级别最低的“业务员”。“业务员”的工作就是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全骗过来。
二是所谓“成功学”的灌输:新来的人进入传销组织后,便开始接受“洗脑”培训。授课人往往结合社会情况和个人经历,分析影响成功的因素,将现实中某些问题无限夸大,把过去的那个“我”全盘否定,让每个听课人听得激情膨胀,准备干一番大事业。最后,授课人便鼓动听课人员放下一切,马上行动,快速成功。
三是“直销”掩盖“传销”:新进入传销组织的人要上很多的培训课。授课“讲师”从来不会说自己是在传销,而是说在开展合法的直销。加入公司的人要交钱买一套产品,以后介绍越多人加入组织,工资会升得越快,从几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四是“磨砺意志”的假象:传销组织往往会组织“晨练”活动。先是读书、背书,大多是一些关于成功学、营销学方面的书。接着站5分钟的军姿,之后是“开心一刻”,让每个人讲一个笑话,以扫除前一天心中存在的阴影。最后是即兴演讲,目的是锻炼口才。传销组织会让组织成员同吃同住,通过“今天睡地板,明天当老板”等口号激发受骗者的工作热情。
五是“ABC法则”的教育方式:“ABC法则”即A带B来了,让C来做B的思想工作。A负责把C神化,C对B进行思想灌输。所有这些做法,目的只有一个,先告诉你社会上丑恶的一面,你在社会上拼搏容易四处碰壁,然后告诉你,“直销”是未来唯一出路。一旦受骗,组织者就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市场开拓培训”,叫他们骗亲友来做下线。